logo头像

窈窕君子 谁懂我心

第一章 第十二回 惨遭社会毒打的仁义之君——宋襄公的称霸梦

上一回咱们说到“退避三舍,晋文公力克子玉;劝退秦师,烛之武拯救郑国。”城濮一战,晋文公奠定了晋国在中原的盟主地位,成就了春秋历史上最辉煌的霸业。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在齐国衰落之初,晋国崛起之前,在中原大地上,春秋霸主的位置是有一段真空期的,在这段时间里,各个诸侯国也都没闲着,开疆扩土的不少,争权内斗的也不少,觊觎齐桓公霸主位置的诸侯更是不少,宋襄公就是其中非常活跃的一位。

  对于宋国,或许您觉得其存在感不高,确实,在咱们之前的故事里,基本没有宋国什么事情,即使有提到,其也是一个龙套角色,没发挥过什么重要的作用。其实啊,在春秋所有的诸侯国中,宋国是非常特殊的,论资历,怕是没几个国家能出其右。宋国于公元前1039年被封,其初代国君是商纣王的兄长子启,封地在商朝旧都商丘一带(今河南省商丘)。西周初期,周天子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虞、夏、商这前三代王朝的后裔于陈、杞和宋,这宋国国君可算是老牌的贵族了。

  宋襄公,名兹甫,是宋国的第20位国君,如果你穿越回春秋宋襄公时代的宋国,随便找人询问关于宋襄公的事迹,那定是无人无竖大拇指。“仁义”、“高尚”这些关键词绝对是宋襄公身上最大的标签。为何这么说呢?我们还是通过一些故事来看。在宋襄公即位之时,曾发生过一段兄弟让国的美谈。公元前652年,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宋国的接班人应是太子兹甫。但这兹甫非常的谦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其庶兄目夷,要求将这太子之位让贤于目夷。宋襄公听了,觉得自己这儿子太好了,友爱兄长,品德高尚,于是找来目夷,将兹甫的想法告诉了他。目夷听后,坚决反对兹甫让贤之举,他说“虽然我年龄更大一些,但是废嫡立庶,这不合制度。且说到贤德,兹甫能够把太子之位都然给我,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仁德么?我确实赶不上这个弟弟啊。”之后,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还主动离开宋国到卫国居住。兹甫让位虽然没有成功,但宋桓公却非常欣慰,自己的两个儿子的确都是贤德之人。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甫即位,即位宋襄公。宋襄公一即位,立即将哥哥目夷召回国内,并封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国事。

  宋襄公即位初期,正是齐桓公霸业的鼎盛之时。宋襄公参与了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尊齐桓公为诸侯长,奉行齐国订立的诸侯盟约。齐桓公也非常信任宋襄公,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亲自将齐国的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齐桓公此举之后还真的派上了大的用场,齐桓公驾崩之后,齐国陷入内乱,各个公子剑拔弩张的争夺君位,太子昭逃到宋国避难。宋襄公不负齐桓公之托,联合曹国、卫国、邾国率军进入齐国,帮助太子昭夺回君位。一般情况下一国的国君要是依靠其他国家的帮助才坐上的君位,往往是要受到一些掣肘的。就比如之前咱们说过的秦穆公帮晋惠公之后,要晋国河西之地。毕竟,君位争夺不是一件小事,又出钱又出兵不说,一旦失败还有可能结怨其他诸侯国,这亏本买卖不要点好处确实说不过去。然而,宋襄公只为实现曾经对齐桓公的许诺,对帮助太子昭继位之事丝毫不要报酬,这次事件使得各诸侯国君对宋襄公的仁德是钦佩不已,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各方的赞誉传到宋襄公耳朵里后,不免就使宋襄公有些飘飘然了,多次尝到“仁义”甜头的宋襄公开始迷信起“仁义”的力量,认为凭借自己的仁义定能威服天下。现在我们有些人啊,也经常会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无可否认,仁义道德是一个人品质高低的体现,但是若仅仅用仁义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恐怕是不可行的,就说法律,其到底也只是一款款条文,真正有威慑力和约束力的是执法机关。咱们再说回春秋时代,仁义道德的力量是要依托于绝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就是综合国力。实力够强,你才有资格推行仁义道德,没有实力,所谓的仁义便是镜花水月,过于迷信终究要在这上面吃亏。宋襄公明显是没有这种觉悟,看到齐桓公之后霸主位置空缺,便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宋国的霸主地位。

  宋相目夷倒是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对宋襄公说“我们宋国是小国,强行争做霸主会引来祸患的啊。”此时宋襄公还沉迷仁义不能自拔,哪里听得进去目夷的话。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强行扣押了滕宣公,又邀请曹国邾国在曹南进行会盟。这滕,曹和邾都是芝麻小国,二流的诸侯都算不上,宋襄公自己玩的倒是不亦乐乎。同时宋襄公为了威胁东夷臣服,联合邾文公处死了鄫国国君,并将其当做祭品押到睢水祭祀。同年,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围曹,逼迫其就范。这一番操作下来,宋、卫、邾、曹、滑等小国看上去结成了诸侯联盟,奉宋襄公为霸主。然而真正有实力的如楚、齐、郑、陈、蔡等国,根本不把宋襄公放在眼里。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认为时机成熟,以宋国名义在鹿地召集诸侯会盟,邀请齐国和楚国国君一起参加。此次会盟上,宋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令齐君和楚王非常的不满意。宋襄公又自作主张,要求当年秋在盂地与楚、陈、蔡、许、郑、曹等国再次会盟。这宋襄公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当时正是楚国穷兵黩武之时,这些会盟的小国大多楚国的附庸,宋襄公这是要从楚国手里收小弟啊。令人意外的是,对于宋襄公这一要求,楚国它居然就同意了。楚国这“熊孩子”(楚国的国君确实是熊氏)的确是大大的坏,对于宋襄公,楚成王是调戏定了。

  国相目夷力劝宋襄公不要再妄想称霸这种事情,宋襄公不听。同年秋,快到了当时约定的盂地会合之日,目夷又劝宋襄公带些军队过去,毕竟楚国人的表现非常反常,多留个心眼总没坏处。宋襄公却言辞拒绝了,他说“这次会盟是我提出来的,已经与楚国人约好了,我们怎么能不守信用自己带着军队过去呢?放心吧,我用仁义与他们交往,他们不会害我的。”宋襄公到了约定的地点后,果然楚、陈、蔡、许、曹和郑六国之君都来了。宋襄公非常高兴,但没想到的是,在宴会上,这屁股还没坐热,楚国埋伏好的军队就闯了进来,对于宋襄公提出的他当诸侯霸主的建议,楚成王是二话不说,直接用行动给了他回复,楚成王直接命人将宋襄公抓了,带回到楚国囚禁了起来。同年冬,在各路诸侯的调停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

当了一个季度的阶下囚,宋襄公不仅没有清醒,对于称霸反而更加执着。一回到宋国,他就是开始准备收拾那帮依附楚国的小国,其中郑国大力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宋襄公就准备拿郑国开刀。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亲自领兵攻打郑国,宋襄公的“仁义之师”虽然实力有限,但是和郑国较量还是能过上几招。郑国随即向大哥楚国求救,楚国也不和宋国废话,楚成王老早就看上宋国的地界了,趁着这次机会,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挺进。这大将成得臣,就是咱们之前提到过的子玉,成得臣,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攻打郑国还没得逞,家里有着了火,宋襄公只得赶紧从郑撤兵,与楚军在泓水两岸相持。

泓水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成就了名将子玉之名,也使得宋襄公被贻笑至今。由于战斗的双方是隔河对峙,因此进攻方若要发起攻击,必先渡过泓水。楚军刚开始渡泓水之时,目夷建议宋襄公立刻阻击,趁楚军渡河时人员混乱,宋军可以以兵力压倒优势来将其消灭在渡河途中。宋襄公义正言辞的说“我们可是仁义之师啊,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时就发起攻击呢,等他过河后,我们光明正大的打,仁义之师必胜。”目夷无奈。当楚军全部都过了泓水,开始在岸边布阵时,目夷又对宋襄公说“现在正是咱们进攻的大好时机啊,趁他们立足未稳,一举击垮楚军。”宋襄公又来了“哎!这可不可,我们是仁义之师,等他们列好阵地,我们再光明正大的打,仁义之师必胜!”宋襄公的这些做法令我大跌眼镜,有段时间,我曾一度想认为宋襄公是宋军的叛徒,故意放水。结果可想而知,楚军在当时那可是必胜之师,你和他耍一些小阴谋都不一定能打得过,更何况让他排好兵布好阵,那不是找死么。子玉带领楚军一冲,宋军就垮了,败军里的宋襄公再也顾不得体面,拔腿就跑,期间还被楚军一箭射中了大腿,伤的不轻。

  宋军吃了败仗,宋襄公自己受伤是小,多少无辜的军士丧命是大。因为宋襄公所谓的“仁义”之谈,害的宋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宋国的人民都埋怨宋襄公不听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听到这些批评后,非但没有悔悟之心,反而为自己开脱到“我是有仁德之心的人,作战时不攻击受伤的敌人,不攻击头发斑白的老年人,也不靠险关要塞取胜,这是自古流传的美德,就算我宋国灭亡了,我也不会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敌人的。”这番话说出来,可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宋襄公啊宋襄公,该说你好呢还是该说你蠢呢?目夷听了宋襄公这话后,是又急又气,对他说“打仗都是以胜利为目的的,你这说的什么君子之道。你那么仁义,还打个什么仗?直接去当奴隶服侍敌人算了!”

  受伤后的宋襄公心灰意冷,再没提什么诸侯称霸之事。次年,公元前637年宋襄公伤病发作,不治身亡。在宋襄公养病期间,流亡的重耳曾经过宋国,宋襄公依然遵守着仁义之道,隆重接待了重耳,并赠送了重耳八十匹好马,后来重耳带领着晋国成就霸业,大败楚国,也算是对宋襄公的在天之灵有了些许安慰。

  关于宋襄公这个人啊,要评价他有些难。有的人赞美他有古之圣人遗风,说他仁义有信,坚守贵族精神。也有的人说他虚伪自私,假道学真残忍。

  子玉评价宋襄公“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讽刺宋襄公是一个热衷虚名,假仁假义的小人。汉代司马迁对宋襄公却有着非常高的评价,说其“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这评价足以让宋襄公位列春秋五霸之间。

  我们暂且不管历史对其如何评价,宋襄公还是宋襄公,其兄弟让国体现出的谦虚,盂地会盟体现出的有信,泓水之战体现出的正大,以及之后对待流亡公子重耳体现出的仁爱,的确是中华民族视为瑰宝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因为他败了,就全盘否定他的作为。或许正是由于宋国国君的以身作则,育教于行,才使得宋国成为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孔子、墨子、庄子、惠子等圣人皆出于宋国。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仁义之说,就无视其犯下的罪过,毕竟最终为战争失败付出生命与财产代价的,还是宋国的军士与人民。

  我想,通过这段历史,我们最应该明白的是用道德来引导社会风气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用强力的法律来规范行为才能让世界不会变坏。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与君共勉。

  宋国和宋襄公的称霸梦算是摔了个稀碎,遇到劲敌晋国前的楚国也依然是雄心勃勃的觊觎着中原的广袤大地。楚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别国的国君都是称公称伯,为何楚国的国君都是称王呢?咱们下回分解。有道是:

  成于仁而毁于义,
  礼崩乐坏皆利益。
  襄公得失任评说,
  以史为镜方正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