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头像

窈窕君子 谁懂我心

第一章 第二回 由溺爱酿成的悲剧——郑伯克段于鄢

上一回咱们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笑褒姒犬戎灭西周”。在前771年,犬戎击败西周,周幽王被杀,至此西周正式灭亡。其实啊,还有一些后续咱们上回没题,这里我们补充一下,您还记得咱们上回讲的废太子宜臼么?西周灭亡后,各路诸侯合作击败了犬戎,拥戴宜臼为王,他就是历史上的周平王。由于国都镐京才经历过地震与旱灾,又遭犬戎洗劫,实在是不适合继续作为王城,于是周平王于次年,即前770年,在郑、秦、晋等国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了洛邑(位于当今的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平王东迁”,平王东迁的历史意义重大,标志着东周的正式建立。至此周王室失去了所有的王道尊严,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偏居一隅、苟且偷生。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我们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东周建立前不久。

故事开始前,我先给您说几个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其乐融融,处心积虑。这三个成语您是不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不知您是否知道,这三个成语可都是出自与同一个历史事件:郑伯克段于鄢。

故事咱们从头说起,时间回到“烽火戏诸侯”的二十多年前。公元前744年,郑国的当家的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是为郑庄公。关于这太子寤生啊,可是值得我们说道说道。前761年,郑武公迎娶申侯之女为夫人,因申国本身为姜姓诸侯国,这位郑武公的夫人也被称为武姜。武姜先后为郑武公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寤生,也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郑庄公,次子段,他也是我们本故事的主角。司马迁在《史记·郑世家》中有记录: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您说,这司马迁的笔法确实犀利,一句“夫人弗爱”和“夫人爱之”可谓是将一位母亲对小儿子的偏心描写的淋漓尽致。按照太史公的说法,武姜不喜欢寤生那是有原因的,因为在生这小子的时候,不知是头大还是什么原因,总之是非常困难,您说在那个年代又没什么高科技医疗手段,生孩子全靠女人自己,这应该是让武姜受了不少折磨,要不然怎么能给他取名叫“寤生”呢!而在生次子段的时候非常顺利,因此武姜便非常的偏爱小儿子。后来武姜也多次在郑武公旁边吹枕头风,想要让小儿子段立为太子,武公一直没有同意。

公元前743年,也就是郑庄公继位后的第一年,这武姜就有些坐不住了,自己的夫君已死,眼看着不喜欢的大儿子当了郑国当家人,心里非常的憋屈。一日,她找到庄公,要求庄公将制邑(河南荥阳市泗水镇)封给叔段。这制邑您可能不熟悉,但是汜水关您熟悉吧?虎牢关您熟悉吧?几百年后关二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可见这个地方乃兵家必争之地,是一个险要的关隘。庄公只能回复母亲说:“制邑是个险要且危险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里,还是不要让段去了吧?其他的任何城邑,只要母亲说,我都同意。”庄公的这句回复可谓非常高明,虽然制邑地理位置重要,但武姜也不愿让小儿子到过于危险的地方去,于是她又要求将京邑封给段,庄公满口就答应了。

咱们再说,在段到了京邑以后,自称为“京城大叔”,开始疯狂的扩建城池。这种行为引起了当时郑国朝内的很多大臣的注意,但这毕竟是人家家事,大臣们都不愿多嘴惹祸。其中大夫祭仲是个实诚人,他对庄公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大致意思是根据礼制,都城的城墙如果超过百邑的规模,就对国家有害了。按照规定,大城市城墙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中型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都城的五分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都城的九分之一,如今您弟弟的京邑的城墙明显不符合法度了,恐怕对您不利啊。庄公也很为难,回答说:“这是母亲的旨意,我也不敢不从啊。”史记中的原文为“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祭仲继续说道:“这武姜的要求永远无法满足,如果不及早干涉,看着叔段的势力做大,恐怕以后的局面会难以收拾啊。”这次,庄公的回答可谓是一语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每次读史到此,我都会被庄公的话引起一阵背脊发凉,进而不能不怀疑庄公所谓的“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是真的不敢,还是当前不愿。

在庄公对段的逾制行为毫无反应后,段又开始了更多的动作。他开始与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城进行联系,让他们除了服从国都的命令外,也要听从自己的管辖。公子吕得知了这件事,紧急向庄公进言:

“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啊,如果庄公您不打算让叔段成为郑国国君,您就要尽早制止他啊!以免让百姓产生顾虑。”

庄公依然是逍遥自在,不紧不慢的说:

“不要着急,他会自取灭亡的。”

在庄公无所作为的鼓励下,段可谓是完全没有了顾虑,放开手脚开始准备谋反。其后,他进一步要求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城不再接受国都来的命令,完全听从与自己,并且厉兵秣马准备偷袭国都。对于段的这一行为,武姜也是非常的支持,她承诺自己的小儿子,在段来袭时,亲自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对庄公来说,自己的母亲如此的厌恶自己,甚至要帮助弟弟谋权篡位,也是够悲惨的。

当幽王和褒姒正在烽火台上歌舞取乐时,郑国内部将发生一场兄弟间的最后决战。前722年,庄公在得取了段叛乱的消息后,这次反应迅速,再没提什么“母之命不敢违”之类的鬼话,随即挑兵点将,命公子吕带领二百辆战车前往讨伐叔段,同时大放檄文,尽数这些年叔段与其母武姜的罪行,当然也表达了庄公自己的隐忍与无奈。这一下子,不仅各路兵马都站在庄公一边,京邑的民众也积极背弃叔段,帮助庄公大军平叛。在众叛亲离的处境下,叔段再无翻身的可能,先逃往鄢城,庄公的大军也没和他客气,转脚就追到了鄢城一阵猛打。毫无法子的叔段最终不得不离开郑国,到了共国避难,这也是历史上将叔段称为共叔段的原因。

平定了叔段的叛乱后,庄公还有一件事要处理,那就是他的母亲武姜。武姜的所作所为可谓是伤透了庄公的心,他命令将参与叛乱的母亲武姜送往城颍,并且发誓“不至黄泉,毋相见也。”这算是发誓老死不相往来了。然而,武姜与庄公毕竟是亲生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武姜对之前的所做有了忏悔之心,庄公也对曾经发出的誓言产生了后悔。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所发的誓是不能说过期就过期的,为此庄公十分烦恼。后来庄公在一次宴席上,看到颍考叔将许多美味的肉类都留了下来,庄公奇怪,问他为何,颍考叔回答留下肉食是想让家中的老母尝尝,听此庄公十分慨然。借此机会,颍考叔献计庄公挖一条隧道,挖到能看见泉水,在隧道中和母亲武姜相见,这样既无负“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誓言,也可以实现母子团聚。庄公大喜,即刻命人去挖此隧道。再后来,本故事中最温馨的一幕就出现了: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融融”遂为母子如初。

在今天的故事结束之前,我们还要说说郑庄公其人,庄公确实是一代雄主,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其在位期间,攘外安内,重农兴商,最终使郑国“小霸”于诸侯,使得郑国成为春秋乱世中最先走上称霸之路的国家。前722年,庄公解决了叔段,处理了国内的隐患。前771年,庄公会盟周天子和虢国,攻打卫国。之后郑卫还有多次互相征伐,期间郑庄公结上制下,假借王命,游刃与周天子与各诸侯国之间,清除郑国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障碍,于前701年与齐、卫、宋结盟,实现了郑国“小霸”于诸侯的目标。也是在当年,庄公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关于庄公纵容弟弟,导致其灭亡的这件事。对其评价说法很多,有支持庄公的,说叔段是咎由自取,活该灭亡。也有指责庄公的,说其故意纵容弟弟,使其膨胀的忘乎所以,最终跳入布置好的陷阱。不知您想过没有,这件事最终的结局是庄公与武姜重归于好,并且之后庄公也没有再为难外逃的弟弟,晚年时,甚至还心生悔意,这也算是个大圆满的结局吧。可是如果叔段的叛乱成功了呢?那么郑国的后来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庄公自己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也不能选择,我们作为后来人,读这段历史,我觉得更应该收获的是这个故事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首先,做人啊,要知进退,膨胀之后往往就是灭亡。其次,忠言逆耳是良药苦口,某些人如果从不指出你的问题,或者一味地包容你的错误,那么你要思考一下了,他们是真的爱你,还是另有居心。最后,还要提醒一下那些思想上贫瘠,物质上溺爱的家长朋友们,溺爱真的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保护孩子的最好方式,是把责任交给孩子自己去承担。

好了,今天我们就聊到此,有道是:

庄公叔段本兄弟,爱憎如何差甚多。
故纵欲擒谁对错,善恶后世自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