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头像

窈窕君子 谁懂我心

第一章 第十回 艰辛历尽终得正果——晋文公称霸

上一回咱们说到“经年辗转,晋公子归国不易;厚积薄发,新霸主即将登台。”话说这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夷吾薨逝,在秦国为质的太子圉不辞而别,着急忙慌的回晋国继位去了,史称为晋怀公。

关于晋怀公,咱们还是要说一说他。夷吾在逃亡时期曾去过梁国,梁国国君分析当时的列国形势,认为夷吾虽是逃亡公子,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政治前途,于是非常看重他,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夷吾,此女后世称之为梁赢。不久,梁赢就为夷吾生下了一对龙凤胎,男孩取名叫圉,女孩取名叫妾。您别说,这梁伯还真是押对了宝,前651年,晋献公死,晋国权臣里克杀奚齐,诛骊姬,让晋国从此换了天,夷吾也在秦国的护卫下顺利回归继位。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夷吾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对内是穷凶极恶的诛杀功臣,对外是死皮赖脸的装傻充愣。在夷吾归国即位这件事上,最郁闷的当属秦国国君秦穆公了,他可是出钱又出力,既提供物资保障又派遣军队护卫,最终没想到夷吾这个白眼狼翻脸就不认人了。秦穆公何许人也?也是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人物,这件事他能说算就算了么,于是之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就与晋国干了一仗。晋惠公自然不是秦穆公的对手,不得已,将当时只有十一岁的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了人质。之后,秦国可以以晋太子为筹码处处掣肘晋国,秦晋之间算是达成了暂时的平衡。

令秦穆公没想到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当年夷吾用空头支票耍了穆公一把,二十多年后,其子圉又来了个不辞而别,未经穆公允许,直接脱离秦国的控制回到晋国当了国君。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在这对父子身上算是栽了两次。就算穆公心理上过得去,这面子上也过不去啊。气急败坏的穆公随即邀请重耳来秦,并且把与自己同宗的五个女子都嫁给了重耳,有趣的是,这五个女子中也包含了圉在秦国为质时的妻子,圉当时逃得匆忙,连妻室都没带走。刚开始重耳觉得有些为难,这毕竟是自己侄子的老婆,自己要是收下了,感觉道义上有些过不去。胥臣就劝告重耳说“我们现在都要去夺圉的君位了,这更何况他的妻子呢?如果您接受了这门姻亲,这就表示与秦国达成了同盟关系啊!您切不可因小节而误大事啊!”重耳听了这话,便接受了秦穆公的安排。

再说晋怀公这边,这家伙虽然眼疾手快,晋惠公一死他就脚底抹油溜回晋国去继了位,但实力毕竟有限,又得罪了秦国,这位子能不能坐稳还是个问题。这人啊,内心越是没底,外在就会表现的越张狂,因为他害怕嘛。令晋怀公最为恐惧的,莫过于那个随时可能回国将他一脚踢开的叔叔重耳了。他下令,在外追随重耳逃亡的晋国旧臣都必须按期回国,不能回国的就杀其全族。晋怀公本想通过这一招将重耳孤立起来,但没想到适得其反,不仅重耳的那些追随者毫无反应,连他们的家属也都是硬骨头,一点也不配合怀公。其中重耳的外公狐突的两个儿子狐偃和狐毛都跟随着重耳在外流亡。怀公就将他抓起来威胁他,让他把儿子们叫回来,狐突回复怀公说“臣子事重耳有年数矣,今召之,是教之反君也。何以教之?”,意思是说“我的儿子追随重耳已经很多年了,我要是把他们叫回来,那是让他们学会反对自己的君主啊!我怎么能这么教他们?”怀公听了大怒,于是杀鸡儆猴,将重耳的外公狐突就给杀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怀公已经到了灭亡前最后的疯狂时期了。

前636年,重耳在秦军的护卫下渡黄河而入晋。站在黄河之畔,耳边涛声依旧,祖国山河未变。我相信,此时重耳的内心一定是激动的,十九年的风霜雪雨,多少次的绝处逢生,经历过妻离子散的痛苦,也遭受过寄人篱下的侮辱。如今,你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回到了本属于你的土地。千言万语,尽于无言,重耳,从此无人可再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也将无所畏惧,伟大的事业正等着你开创,历史的舞台轮到你登场了!

重耳和秦军一入晋,怀公就立刻派出军队抵抗。然而此时晋国的民众大多站在重耳一边,很多怀公的军队不是一击即溃就是反戈投降。眼看着局势已经不可控制,怀公干脆再次脚底抹油直接逃了。

面对重耳将登大位已成定局,重耳的追随者们也算熬出了头。其中狐偃就耍了一个小聪明,他对重耳说:

“我追随您游历天下,没有太多的功劳但是过错却不少,如今大事已成,就让我离开吧。”

重耳一听就知道,这是狐偃欲迎还拒的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他的功劳。于是把随身的碧玉投入黄河与狐偃明誓登位后一定重用狐偃,决不食言。这本是一件小事,然而却引起的介子推的极度反感,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自割股肉救过重耳。从介子推之前的行动我们就能看出,这是一个正直而刚烈的人。对于狐偃这种矫情的做法,介子推十分气愤,他说“是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和狐偃有什么关系?可你狐偃却凭借自己的功劳来对君王进行道德绑架,索取利益,简直太无耻了,我羞于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做事。”说罢,介子推就脱离重耳一行,独自离去了。

关于介子推其人,我们还要再多说一些。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国内万事待兴,国外形势复杂,对于功臣的封赏一事就做的非常仓促,其中就遗漏了曾尽了犬马之劳的介子推。介子推也没有像其他重耳追随者那样的主动请赏,而是过起了隐居生活。后来晋文公想起这件事,总觉得自己忘恩负义,愧对介子推,于是派人主动去寻找介子推,一定要封赏他。派出去的人很快就回来了,汇报文公说介子推隐入了绵山,这绵山重峦叠嶂谷深林密,实在是无法寻找。文公就一时糊涂,听了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想让介子推自己从山林里出来。大火连续在绵山烧了三日,也没见介子推出来,这时文公才着急了,赶紧想办法灭火上山,最后在一颗烧焦的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骨,还在周围树洞中找打了一片衣襟,上面血书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文公看后悲痛万分,捶胸顿足,叹道“悲哉足下!”。如今用来作为尊称的“足下”一词就源于此事。

之后,晋文公为了纪念这位刚烈贞洁的忠臣,下令介子推遇难之日全国不生火做饭,全体国民都吃冷食,后世将此日称为寒食节。最后陪伴介子推的那棵柳树被赐名为“清明柳”,之后每年寒食节后一天,晋文公都率领群臣登山祭奠,寒食节次日被定为清明节,流传至今。

有时候,我也常想,或许介子推的行为过于迂腐,并不值得我们效仿学习。但是所谓道德,本身就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的内涵可能也会发生变化。然而,有一种中华精神却是我辈万万不可丢失,定要传承下去的,即对信仰的坚定,对自己内心毕生追求的坚守。寒食节的意义在此,介子推精神的意义在此。

好了,说完了一个悲伤的故事,我们整理下心情,回到公元前636年。继续晋文公的故事。

话说这晋怀公和重耳还没怎么交手就一败涂地,他自己跑到了高粱避难。重耳到达曲沃后,顺利即位,正式成为晋文公。即位后的重耳可没有放过怀公,与秦穆公配合,最终将怀公杀死在高粱,晋国算是从此走上了正轨。

春秋五霸之所以能成为霸主,除了自身的努力奋斗外,外在的环境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晋文公原年,即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正是这件事极大的提高了晋国的声望和地位。当时正值周襄王姬郑执政时期,这周襄王和郑庄公一样,有个闹心的弟弟。前652年,周惠王去世,当时身为太子的郑担心弟弟带作乱,于是秘不发丧并与当时已是诸侯霸主的齐桓公暗中联系,后来在齐桓公的支持下,郑继位为王。这件事让带非常愤怒,但碍于齐桓公的面子,当时并没有发作。前649年,带召集戎族进攻王城,但在周襄王的迎击下失败。王室为了保留颜面,周襄王并没有严厉的处置此次作乱的弟弟,我们常说有其一必有其二,带并没有因为此次失败就失去造反的信心,依旧是养精蓄锐寻找时机报复周襄王。

前636年,王子带与襄王后隗氏私通一事事发,襄王再也无法忍受这个贼心不改的弟弟,下令废黜了王后,并决定处置带。没想到被带先发制人,他联合狄人进攻襄王,把襄王打的大败,狼狈不堪的周襄王逃到郑国,四处寻求诸侯的帮助。

秦国和晋国都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文书,秦穆公随机调兵遣将准备东进勤王。赵衰以一个政治家敏感的嗅觉也意识到,勤王正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力谏晋文公要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独占勤王功劳。前635年,晋文公一面派兵进攻王子带,并不多日就将其击败俘获,一面护卫着周襄王回京复位。襄王复位后非常感动,大大的称赞了晋文公的仁义之举,并将王室的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

春秋时期,若要称霸诸侯,必要树起一面周天子的大旗。晋文公帮助襄王复位,不仅确立晋国在各诸侯国间的重要地位,也使得晋国南部疆域扩大到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除了政治和地理条件,晋欲称霸于诸侯,还需要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实力。那么晋国的实力究竟如何?晋文公是如何图霸中原的?这之后列国间又发生了哪些知名的战争?预知后事如何,请待下回分解。有道是:

忠臣自有忠臣志,
惟愿世道清明时,
焚骨燃身何所惧。
留名千载祭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