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头像

窈窕君子 谁懂我心

第一章 第十一回 退避三舍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国称霸之路

上一回咱们说到“惟愿清明,千载寒食祭介子;大国崛起,图霸中原看文公。”话说这晋国帮助周襄王回到了国都洛邑,平定了王子带之乱后,无论是在名声上还是实利上,晋国都占了一个大便宜。当时,正是南方大国楚国崛起的时期,楚国在楚成王的执掌下不断壮大,势力不断向中原各国内渗透和扩张,公元前638年,楚国以泓水之战大败自认为是霸主的宋襄公,成为实际上的春秋霸主。这个自为霸主的宋襄公也着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楚国的势力欲要继续向北扩展,齐晋秦三国是横在面前的三座大山,其中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已经无法与楚国抗衡,接任的宋国眼高手低,很快也败下阵来,秦国地域偏西,无法直接干涉楚国在北方的动作,唯一能够抵挡楚国前进脚步的,也唯一可能抵挡住楚国进犯中原的,只剩下晋国了。既然是大势所趋,那么晋楚之间必有的一战已无法避免。

公元前633年,楚国率领同盟的诸侯联军进攻宋国,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包围了宋国。当时形势,曹和卫已经亲附于楚国,宋国夹在曹卫楚之间苦苦支撑。晋国若要驰援宋国,则有曹卫在旁牵制,如果不救宋国,让楚国将宋国拿下,那么晋楚之间将再无缓冲屏障,晋楚将直接正面对抗,这对晋国来说形势将更加危险。狐偃向晋文公建议:“如今楚国刚刚占有曹国,并且与卫国的通婚也才刚刚开始,他们之间的亲附关系并不牢靠,我们直接救宋是很难实现的,不如以威服卫,以武逼曹,让卫国和曹国改亲楚为亲晋,这样楚国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宋国就能得到解脱了。”晋文公听从了狐偃的建议,前632年,命荀林父,魏犨等将领率领晋军南下伐曹。晋文公本欲借道卫国直逼曹国,但是卫成公死活不答应晋国的借道要求,其实对于卫国的大多数百姓和臣工来说亲晋的还是多于亲楚的,卫与楚之间还隔着曹,郑,宋,陈,蔡等国,但是却直接和晋国接壤,熟近熟远只在地图上就一目了然。晋文公无奈,只得南渡黄河,迂回伐曹。

晋文公与曹国,那可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您还记得晋文公流亡时期在曹国的遭遇吧,对于曹共公的偷窥行为,文公唯欲杀之而后快。过黄河后,晋军很快攻下五鹿,之后晋文公与齐孝公在敛盂进行了会盟,结成了同盟关系。卫成公看到晋国大军压境实力强大,且晋齐两大国也结成了联盟,他也坐不住了,又死皮赖脸的提出要参加晋齐的同盟,这晋文公能答应他么,言辞拒绝了卫成公的要求。卫成公的这种朝三暮四自取其辱的做法更引起了卫国臣民的反感,结果没多久卫国内部就发生了内乱,卫成公被赶出卫国,卫国在新任国君的带领下完全投向了晋国的怀抱。同年三月,晋军攻入曹国国都(今山东定陶),晋文公列举了曹共公的诸多罪状,将其俘虏。晋文公流亡曹国时,虽然曹共公非常无礼,但是曹国大夫僖负羁却是对文公有恩的,曾私下款待过晋文公,因此在攻入曹国时文公特意下命不能滋扰僖负羁一家,没想到这条命令引起了将领魏犨和颠颉的不满,他们认为自己跟随重耳这么多年,这么大的功劳文公不念记,对于僖负羁区区的几顿饭却铭记于心,这两个人很是吃醋。于是他俩擅自做主,直接将僖负羁的家放火烧了。要说这武人确实是头脑简单,晋文公如此命令难道真的是因为几顿饭而念念不忘么?这是要做给天下人看的,我晋文公知恩图报,你们都来效忠于我,我定不会辜负你们。魏犨和颠颉的举动使得晋文公大为光火,重罚了魏犨,处死了颠颉。

咱们继续回到晋楚的对抗上来,晋国收服曹卫,是欲引诱楚军北上,晋军可以逸待劳迎击楚军。然而楚军并不上钩,依然是尽全力猛攻宋国,宋国的告急文书是一封一封的向晋国飞来。对于是否要出兵入宋攻楚,文公依然举棋不定,楚成王当年也算是对晋文公有恩,直接主动的攻击楚国,文公的脸面上还是有些过意不去,更何况劳师远征也不一定能战胜楚国。先轸为文公献上一计,建议将曹卫的一些土地分给宋国,让宋国有缓冲之地得以喘息,同时这么做肯定能进一步激怒楚国,楚国就不会再猛打宋国了。文公采纳了先轸的建议,此举果然令楚国大将子玉非常气愤,他坚持出兵与晋一战,楚成王本不支持这么做,他说“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阸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总之意思是晋文公尝尽了艰难险阻,现在势不可挡。子玉却不管这一套,他性格骄傲自负,认为一定可以一击而挫败晋国,楚国开始将对抗的核心矛头指向晋国。

楚国先出了第一招,子玉派宛春先与晋国进行交涉,提出如果晋国答应让曹国复国,让卫国卫成公复位,则楚国就解了宋国之围。子玉的这一招可谓狠辣,如果晋国答应了这些条件,曹卫复国后,一定会倒向楚国一面,并且解了围的宋国也会对楚国感恩戴德,楚国将一下得到三个国家的亲附,如果晋国不答应,则不仅曹卫怨恨,宋国也会责怪晋国,晋国会丢掉三个国家的支持,这的确是绝妙的一石三鸟之计。

晋国见招拆招,先轸一眼就识破了子玉的心思,对文公说“楚国这一句话就安定了三个国家,我们可能一句话就毁灭了三个国家,看来子玉的条件我们是不能不答应了,但是不能就这么算了,咱们答应他们的要求,但是把宛春给他扣下,激怒基于,必须让他来和我们一战,我们再根据战争的结果来行事。”

晋国一面许诺曹卫复国,暗地里挑拨他们与楚国的关系,一面扣留楚国使臣激怒子玉。子玉果然被激怒,随即率军北上,既然阴谋阳谋都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光明正大的来战一场吧。晋楚开始了第二回合的交锋。

楚军北上迅速,晋楚两军很快就在卫国城濮展开了对峙。春秋时期的第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大规模战争“城濮之战”即将拉开序幕。

子玉的楚军锐气十足,一到城濮即开始向晋军逼近,晋文公下令晋军全军有组织的后退,避其锋芒。晋国将领非常不解,认为楚国是将领子玉带兵,我们是国君亲自带兵,君避臣,这也太丢脸了。狐偃为大家解释说“战争理直才会气盛,国君曾经受到过楚君的恩惠,也曾承诺过要退避三舍以报答其恩,我们没有忘恩负义,如果我们退了兵后子玉还穷追不舍,我们再痛击他。”晋军退后了三舍,大约现在的九十里地,子玉这边认为来就是要打仗的,怎能因为你退避我就不打了?于是一点也没停,跟着就追了上去,四月六日,晋军不再退让,严阵以待准备与楚军战斗,子玉放出狂言“日必无晋矣”,城濮之战正式开始。“退避三舍”或许只是晋文公的托词,避其锋芒而骄其将领才是文公真正的战术。

楚军这次来除了带了本国的精锐外,还有郑陈蔡等附庸国相助,这些军队战斗力不强,是最适合击破的点,晋下军将领胥臣命令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攻击楚国的外援军,陈蔡联军看到这些披着虎皮的战马立刻就吓破了胆,开始四处逃窜,楚军的陈蔡联军部被击溃。与此同时,狐毛和栾枝率领的晋国主力部队佯装战败,让战车拖着树枝荡起尘雾,假装逃跑。子玉心高气傲,下令楚军全军出击,这下正中了晋军的下怀,埋伏的晋军中军在原轸和郄溱率领下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狐偃指挥的晋上军也从两边配合进行夹击,楚军大败,狼狈不堪的子玉带领着残兵败将逃回国内,后饮恨自杀。

看到自己的靠山楚国被晋国打的满地找牙,墙头草郑国动摇了,郑国开始向晋国求和,后郑文功与晋文公在衡雍盟誓,郑开始尊晋为霸主。

城濮之战,楚国多年征战不败的神话被打破,晋国完全扼住了楚国北进的步伐,楚国的势力被逼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晋国确立了中原的霸权,此后很长时间内,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此次大战,晋国获得了大量的楚国俘虏,晋文公将其都献给了周襄王。同年冬,晋文公又以周天子之名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等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进行会盟,晋文公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春秋时代第二位真正的霸主。“齐桓晋文”也成了后世描述春秋霸主的标识性词语。

城濮之战后,还有一个小插曲: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城濮之战,主要原因是因为《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段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成为了必背必考的一篇课文。事情的主要背景是由于城濮之战中郑国有帮助过楚国,且当年重耳流亡郑国时遭受到了一些冷遇,这新仇旧恨叠在一起,晋文公就想要教训一下郑国。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讨伐郑国,讨伐的理由也很简单:“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国虽也不是一个小国,但对付秦晋任意一国都捉襟见肘,更何况是同时应对这两个大国,郑国的局势可谓是十分危险。郑国的佚之狐就推荐让烛之武去见秦君,想办法让秦国退兵。当天夜里,郑文公就派人将烛之武从城墙上坠下去,去秦营见秦穆公。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后开门见山的就将利害关系陈奏给了穆公,他说:

“秦晋如果一同攻打郑国,郑国一定是要灭亡的,如果灭亡了,对您和秦国可是没有任何好处啊!郑国离晋国近,离秦国远,您大老远过来灭亡了郑国,无非是使得晋国的国力进一步增强,而秦国的国力遭到削弱。这是何必呢?如果您能保全郑国,则郑国上下必定对您感恩戴德,之后郑国也会成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一个主人,秦国的使者经过,必定好生招待,这对您又有什么坏处呢?更何况,您忘了晋惠公的事了么,您有恩于他,最终他忘恩负义并没有将答应报答您的土地给您。损害秦国而让邻居晋国得利,我劝您要慎重考虑啊!”

烛之武这段话可谓我国春秋外交史上的典范,他用教科书级别的措辞,处处为秦着想,处处有理有据,且故意提起秦穆公的伤疤,这段话一出,像是一盆冷水浇在了秦穆公的头上,穆公大梦初醒,当夜即下令撤军,如此还不放心,还留下了一些军队帮助郑国一起防守晋国。这一进一出,晋国再强行与郑国开战可就捞不到什么便宜了,晋文公也是聪明人,不如就坡下驴,也给秦穆公一个面子,于是晋文公说“我当初是依靠秦穆公的帮助才有的今天啊,秦国既然已经与郑国结为同心,我们再去进攻郑国就是不仁道的,为了这件事失去秦这个同盟也是不明智的,我们也回去吧。”烛之武以一己之力,终使得郑国转危为安。我们现在常说的“东道主”一词即出自于这个典故。

晋国的霸主之位已经坐稳,秦晋楚等大国的互相牵制局面也已形成,我们不如再回过头来说说宋国,在齐国逐渐衰落,晋国尚未崛起的这段空档期,宋国也在名誉上当过一段时间的霸主,宋襄公的“仁义”之名也曾远播四方,那么宋国究竟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以“仁义”立名,又因“仁义”被耻笑至今的宋襄公又有哪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有道是:

退让只为避锋芒,
穷追或将遭败绩。
莫依强权随心欲,
妙语亦可退强敌。